流通供应链的创新优化将能更好地带动产业发展。在实现流通供应链创新发展方面,虽然我国流通业的互联网基础较好,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。
1、流通信息化水平较低,流通技术装备落后
我国在流通领域信息化水平不高,使得流通信息不通畅,共享程度较低,供应链中部分环节供需脱节。同时,我国流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,基础设施与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,冷链物流处于起步阶段,“农超对接”、电子商务等业态下的配套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。
生鲜农产品领域的崛起,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增加。生鲜跨区域运输需要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,而从冷藏车及冷库的数量分布来看,我国冷链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短缺。近年来,我国冷库保有量有所提高,但是相对于市场发展,还是存在不足。2016年全球冷库容量报告显示,我国冷库总容量位居世界第三位,但是人均容量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国家(详见图1)。
冷藏车是冷链物流的重要载体。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数据,2017年我国冷藏车总量达到13.4万辆,比去年增加1.9万辆(详见图2)。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以及新零售的出现,打破生鲜产品的传统流通模式,碎片化订单数量上升,冷链末端配送需求增加,对冷链配送装备需求提升。
2、流通组织化程度不高,经营主体竞争力不强
流通业的组织模式依然比较落后,流通环节多,整个流通业成本较高,这与现代化生产要求的、专业化协作生产的大流通模式要求有不小的差距。流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松散,缺乏特色和合理的分工,“大而全”、“小而全”的局面普遍存在。同时,流通企业之间关联性差,企业之间的市场联系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供求关系,且缺乏“长期交易”行为,不同的行业、企业、地域之间条块分割、地区封锁,导致企业组织结构松散。此外,流通经营方式和理念落后,许多先进的经营方式没有被采用,大多数流通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、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,管理的科技含量较低。
3、流通环节过多,流通成本居高不下
我国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,201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.6%,比上年下降0.3个百分点,高于全球平均水平。虽然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占比呈现下降趋势,但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从生产制造商到经销商,到分销商到最终消费者,中间流通环节较多,流通成本高,流通效率也不高。
以生鲜流通为例,在流通渠道上,美国农业合作社通过配送中心实现产销一体化,产地直销以降低物流成本。日本农业协会进行统一采购,通过中央批发市场进行流通,直接连接产销两端。中国目前的模式仍以多层次的产销批发市场为主,流通环节较多,效率比较低。在终端销售渠道上,美国和日本主要以超市和商店为主,组织化程度较高,中国生鲜流通还是主要以农贸市场为主,正逐步向“农改超”方向发展。
资料来源:中国物流统计年鉴、中物联冷链委、招商证券
由表1可以看出,相较于美国和日本,我国在流通环节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,流通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。
4、城乡流通渠道衔接不畅
随着农村网络覆盖率的提升,我国农村物流市场规模日益扩大。然而,乡村与城市流通体系差距较大,城乡流通不平衡,流通渠道衔接不畅通。农村距离城市中心较远,且交通基础设施差,快递配送时效长,配送费用高,配送时间成本高。农村快递网点分散,信息共享能力弱。
农村电商的发展带动农产品“走出”农村,“走向”市场,也推动农村物流市场的发展,但在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中仍有痛点。2017年12月,多部门联合发布《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计划(2017-2020年)》,其中指出计划到2020年,初步建立起高效集约、协同共享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。农村物流如何实现“村村通”,如何打破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瓶颈,都是将来需要面对的挑战。
库控专注于为集团性公司和合资企业做MRO整包业务,常备单品数量众多,种类齐全,深入行业十几年,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,能够为广大采购人以更低的消费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。
文章来源于:311供应链研究院
版权与免责声明: 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