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产型企业的采购面向的采购对象可分为2大类:主料(用于直接生产产品的原材料)、辅料(MRO——辅助生产的辅料)。合理的采购物料,投入生产的流程构成一条庞大的采购供应链。
直接投入生产的主料一直是采购的着重点!采购每天都从高层面管控采购供应链,但在操作中常常会卡在订单的枝末环节上,这种枝末环节耗时极大,往往导致整体效率降低。主料较为单一,却也如此难以管理,品类多样价格难定的辅料(MRO)更加。
订单其实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基本分子(另一个是供应商),表面上低级,其实不然。采购和供应链的问题,大多是来自对这两个分子的处理不妥。其实业界人士每天都在做,却"只缘身在此山中",整天忙着砍价、追料,真正能做好、能解决这两个层面问题的寥寥无几。
我们可以两个三角形诠释。
采购的大多精力花在琐碎杂务上(订单层面、包含繁杂的MRO采购),例如下单、跟单、追料、验货、收货、付款等,整天处于救火状态顾此薄彼,结果是挤占了高附加值任务的时间,导致供应商层面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没法及时完成,或者根本就没时间去做。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,例如供应商选择与总体绩效管理,如果处理不当,日后到了订单层面,就导致更多订单层面的问题,进一步蚕食供应商管理层面的时间,形成恶性循环,结果是整个采购组织深陷日常运作的泥淖。
而良性循环则从右边的倒三角开始。供应商层面的事情,例如供应商评估、选择、签约和绩效管理,一旦理顺了、做到位,订单层的麻烦就相对少很多,采购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供应商层面的事,从而让订单层次的问题更少,这样就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。
从左边正三角到右边的倒三角有三条路可走:(1)借助信息技术,自动化订单操作的很多任务,把资源解放出来,用于供应商管理;(2)把供应商管理与订单操作分离,划定专门的资源从事供应商管理;(3)外包,签订长期、框架性协议。这三种方式可相辅相成,并不排斥。
先说信息技术。订单操作的很多任务,例如请购、下单、核算、付款,都可以自动化,让信息系统来做。这看上去挺简单,但因为要触及很多人长期以来的工作习惯,往往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,周期较长。单一的主料在执行中尚可,但是对于仅占采购总成本16%却供应商繁多、比价比质耗时极长的MRO辅料并不能起到好的管控作用。
再说两层分离。两层分离把供应商管理与订单处理分开,在管理层面设立供应商经理、商品经理、供应商工程师等职位,负责供应商战略和总体绩效;在操作层设立采购员、质检员、催货员等职位,专门从事订单层面的日程工作。两层分离在资源上确保有专门力量来管理供应商,却会导致投入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,管理汇报冗长,衔接繁琐。
最后说框架协议。这项方案专利于辅料采购模式,mro采购开支非常分散,本来某个采购项有3个优质供应商就足够了,结果有多个供应商在供货。这意味着采购得去管理多个供应商,管理资源摊得太薄,加大了大管理难度。采购额太分散,公司缺乏核心供应商,公司对应众多供应商来说都不是主要客户,当大范围的短缺时,采购比价询价问题层出不穷,在质量上也引不起供应商足够的重视。这些都成了供应商后续管理的灾难,是公司资源消耗的无底洞。这问题是所有生产企业,面临的困境。通过与第三方服务商签订框架协议,可以很好的确定价格机制范围,以及降低未来一段时间的年度价格。
库控是一家专业从事MRO供应链管理的MRO服务外包公司,自有MRO工业品超市和MRO实体店及供应链管理团队的强大支持,为生产企业提供MRO全方面外包优化降本服务,10年口碑,值得信赖!
从“正三角”到“倒三角”是个趋势。库控让公司花在战略性的“大采购”上的时间越来越多。耗费在操作层面的“小采购”上的时间越来越少。从根本上分流、重点管控采购环节。